万籁俱寂的那一天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
![万籁俱寂的那一天 万籁俱寂的那一天精美图片](https://img3m8.ddimg.cn/48/24/25326228-1_h_3.jpg)
万籁俱寂的那一天电子书下载地址
寄语:
犹如一把刺穿心灵的尖刀一样的那种诗就萦绕在这部小说中,这不是一部能让人轻易忘记的小说
内容简介:
乡村小学有位美术老师贝塞斯达•巴奈特,她和残废母亲住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宁静小镇上,日复一日作画并教绘画。镇上来了一位男教师马修,他带着怀孕的妻子住在贝塞斯达家隔壁。马修给贝塞斯达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,让她无可救药地迷上他。她偷偷在镜子上画马修的肖像,乐此不疲。接着,在一个如以往一样沉寂的日子里,贝塞斯达做出一个惊人举动,彻底改变了周围人的生活。她也因此丧失了原先具有的娴雅气质,成了习俗与复仇这两座祭坛上的牺牲品。这部1998年出版的小说是约瑟芬•哈特在中国出版的第二部作品。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故事穿插在离奇的画面中。闪现在女主角眼前、心中、梦里的画面未必张张清晰,情节线索忽隐忽现,随着故事的发展也越来越难以捉模。虔诚的自白向着镜子倾吐,瞬息间的暴虐鲜血淋漓,难言的欲望呼唤着朦胧的身影,梦呓痴言飘浮在白茫茫的水面上。也许难懂的正是这些难以想象的画面和情节。欲望是什么颜色?绝望又是什么颜色?美术教师贝塞斯达将用她一生的绘画、直至她*后那幅杰作来告诉你这一切。
书籍目录:
一出贯串了艺术障眼法的时代剧,《情劫》后哈特又一部扣人心弦的小说。
本书是24开精装小画册的装帧形式,正文前附有上世纪末两位象征主义大师费尔南德•克诺普夫和奥迪隆•雷东绘制的十多幅绘画作品,这些画作中上世纪末那种颓废、孤独、彷徨的情调,给作者创作这部小说带来了灵感。
为何要改编哈特的小说?你我心中都有一处风景、一张灵魂的地图。我们往往穷尽一生,只为追逐那地方的原始气息和神秘模样。——新浪潮电影导演让-路易•马勒
这不是一部能让人轻易忘记的小说。——艾瑞丝•默多克
洛尔卡曾经说过的那种“至今写就的、犹如一把刺穿心灵的尖刀一样的那种诗”,就萦绕在约瑟芬•哈特的作品里。——西尔维娅•普拉斯的丈夫诗人泰德•休斯
约瑟芬•哈特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想象力和诗意的一位小说家。——《星期日邮报》
作者介绍:
约瑟芬?哈特(1942-2011),爱尔兰裔英国作家。当过英国剧场出品人和电视节目策划主持。曾担任黑马克特(Haymarket)出版社总编,是“诗人艺廊”(Gallery Poets)和“西区诗会”(West End Poetry Hour)的创建者。曾为世界戏剧舞台中心、伦敦西区制作多部作品,包括伦敦标准晚报奖得奖作品《贝纳达?阿尔巴之屋》(The House of Bernarda Alba)。她一生发表过六部小说,一鸣惊人的作品为《情劫》,此书被法国xinlang潮导演路易?马勒改编成同名经典电影,由奥斯卡影帝杰瑞米?艾朗斯和法国文艺片女王朱丽叶比诺什主演,1991年荣获戛纳金棕榈奖。哈特的小说《重建者》(The Reconstructionist),是她第二部被改编成电影的小說。拍摄期间,哈特亲自飞往西西里探班打气。
出版社信息:
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,正在全力查找中!
书籍摘录:
暂无相关书籍摘录,正在全力查找中!
在线阅读/听书/购买/PDF下载地址:
原文赏析:
暂无原文赏析,正在全力查找中!
其它内容:
编辑推荐
1.约瑟芬?哈特是我们这个时代具想象力和诗意的一位小说家。(《星期日邮报》评语)
2.一出贯串了艺术障眼法的时代剧,《情劫》后哈特又一部扣人心弦的小说。
3.xinlang潮电影导演路易?马勒、布克奖得主艾瑞丝?默多克都是哈特的粉丝。
为何要改编哈特的小说?你我心中都有一处风景、一张灵魂的地图。我们往往穷尽一生,只为追逐那地方的原始气息和神秘模样。——xinlang潮电影导演让-路易?马勒
这不是一部能让人轻易忘记的小说。——艾瑞丝?默多克
洛尔卡曾经说过的那种“至今写就的、犹如一把刺穿心灵的尖刀一样的那种诗”,就萦绕在约瑟芬?哈特的作品里。——西尔维娅?普拉斯的丈夫诗人泰德?休斯
4. 哈特的小说《情劫》曾xinlang潮电影大师让?路易?马勒拍成同名电影,曾荣获威尼斯金狮奖、1992年戛纳金棕榈等共33座奖杯并18次入围提名,名震影坛。他请到当代优秀朱丽叶?比诺什、杰瑞米?艾斯朗、米兰达?理查森同台飙戏,使整部电影在爱欲橫流中弥漫一股肃栗气氛。用团队打造出疯狂的经典情感电影。哈特已有两部作品被拍成经典大片,另一部小说《罪恶》也被购下电影版权,正在拍摄中。
5. 本书是24开精装小画册的装帧形式,正文前附有上世纪末两位象征主义大师费尔南德?克诺普夫和奥迪隆?雷东绘制的十多幅绘画作品,这些画作中上世纪末那种颓废、孤独、彷徨的情调,给作者创作这部小说带来了灵感。
书摘插图
又是一个圣灰星期三之前的星期三,在这一天,某个岸上的陌生人只能依稀辨认出湖上有条小船,也许还有两个人的影子:你的和我的。陌生人甚至会隔着波浪向我们招手,以为隔着一段距离就很安全。他想不到意外事件会使我们成为见证人,即使是在远距离之外。一旦被捕捉到画面中,即使处于画面的边缘,我们也会永远留在那幅画里。
从小岛到对岸不长的航程中,我们并肩而坐,趁这个时候,让我轻声对你诉说,好吗?当守护我岛屿生活的那一圈柏树,渐渐远去,离开了我们的视野;当水面上的树影,消失在白茫茫的晨雾中,趁这个时候,让我轻声对你诉说,好吗?此刻,我已不再被藏在树木和岩石背后,礼仪和教规的庇护所已被我抛在身后,趁这个时候,让我轻声对你诉说,好吗?让我对你诉说拂晓时分来回盘旋在我昏沉沉的脑海中的那些话,那些还没有被我画出来的、还没有被我问出口的问题。
是谁在那一天弯下身去,仔细搜集沾满鲜血的镜子碎片,那些散落在玛丽·皮尔森尸体四周的、尖利致命的碎片?我知道是谁,我一直知道,所以我可以提出更用心险恶的问题?你把镜子碎片上的你藏到哪儿去了?它们是不是埋在了某个地方,那儿的泥土让碎镜的冷光黯淡下去;还是给保存在一个秘密的地点,你可以去那里对着镜中的影像进行反思?
那个坐着法官和陪审团、格朗特莱大人、主教和医生的房间,你在那儿时为何始终保持沉默?要是你开口,那三位先生的意识中就会偷偷地渗入另一种阴险的色调。那三位先生并未见证那几个小时内发生的事。他们审慎地把那段时间遮盖在沉默之中,以便给村民及其子女一个安心的保证,一份永久的馈赠。如果你在他们沉默时说上那么几句,他们就会更起劲地搜集那一天的碎镜片。你的话可以改变当天的裁定,也许会证明我有罪,尽管我是无辜的。因为你的沉默,你一直在惩罚自己,也在惩罚我。你使我免受了那种应得的惩罚,为了那种我没有犯下的罪。我们为不曾犯下的罪所遭受的惩罚,往往要比犯过的罪遭受的惩罚更大。
现在来说一说今天清晨的雾。我能画出渴望的纤细线条,它们带着怀疑的银光。银色是怀疑的颜色吗?疑问如何成形?游丝般飞舞的象形文字是怎样组合成一句问话:“你是为我而来?还是他派你来取画?”
勾勒出线条的文字,在晨风中闪烁了一阵,随即消失。我不想召回它们。我反而想知道:你还记得你自己吗?你有没有在那些画里认出自己的轮廓?当你的眼睛辨认出你以为的熟悉线条时,你是否也在搜寻恐惧的形状?那种被永远束缚在画中的恐惧感?
我梦见你是那么小心翼翼地包起那几张画,缓缓地在画上裹上一层又一层床单,再裹上一层又一层毛毯,再裹上一层又一层纸。其他的一些支离破碎的思绪,聚合成一幅马赛克镶嵌画,展现一个虚无的未来。我不知道谁会来割开这一切?谁会来割开这片由纸、羊毛、麻布组成的密集丛林?他能辨认出他找到的东西吗?我曾经割开过。在一阵神思恍惚的狂热中,我曾经搜寻。我找到了生命。生命,就像死亡一样,不容置疑。
有些画,我们是在梦里见到,很久后才能让它们成真。现在我要画一场梦。在我那修女袍底下颤抖的肉体将是我的画布。我已解开长袍躺下来,挣脱了束缚。赤裸裸的肉体一片荒芜,一瞬间展现在你眼前。这是一份凄凉的奉献,苍白无力,可悲可哀,正在放声召唤浓彩艳色。
现在我触摸自己的头,荒原的地角。浓密的头发已经枯朽,长期被遮盖在黑头巾下。我的头发没有剪过,又一次违背戒律。我的头发只有在夜间,才披散在一只不知缝补过多少次的白布枕套上。我希望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,在月光下攥紧我的头发,在我的头发上奏出我渴望的痛苦音阶。
现在才宽衣解带已经太晚了。你连看也不看我一眼。你似乎并没有发觉,我颈前镶嵌着一道细密疤痕,像小鸟留下的抓痕。细密的针迹就像安格尔v在他学生的画上留下的修改标记。此时,雾霭的披巾在我的乳房前闪开,短暂地露出一双视而不见的眼睛回看着你。你的瞳孔不由自主地骤然放大。然后,你转脸不顾。
你的叹息,简直就是一阵战栗,悄然退隐,像双桨浸入死寂。你远道而来,很清楚你在期待什么。湖水很深,深的地方就在这儿。尽管我们在向岸边划去,隔岸观望的人却看不清,因此一无所知。
我的身体已适应寒冷,不再哆嗦。尽管我就在你身旁,你却不朝我看。对我身上各有其名的部分,你毫无感觉。在这块画布上我将创作一幅终的画作。它的三个准备阶段:《速写》、《细部画》和《底色》,就在船上,在你的身旁。我知道你会妥善保管。
现在,我将赠你一件礼物,一幅后的画作,让你平息长久的饥渴与悲恸。多年以来,我一直感觉到你的饥渴。你的饥渴吞没了我,恰如它吞没了你,因为我们都需要另一个人流血。我现在懂了,非得如此,不能将就。当我完成自己的作品,并把这份礼物赠送给你,我知道你会哭泣微笑。哭泣之后,微笑之后,你会返回自己的生活,返回到你岸上的生活。
我后一次呼唤你。你终于倾身凑近,仍然那么俊美,白茫茫一片中仍然保持你的银白。我笑着对你问道:
“船夫……你会不会领着我穿越一片梦境,去到另一个现实中那个寂静的时刻,去到另一个地方?”
双桨继续不紧不慢地起落,没有水声来伴随双桨。如此长久无声的忍耐必有回报。我开始创作我的作品。
“这是给你的。这张画,永远不会有别人看见;这样的礼物,从来没有任何人收到过,也永远不会有人收到。这件礼物赦免一切罪孽。
“所以,坐着看我现在打碎另一面有画的镜子。镜子上再次照出你的面容。院长嬷嬷将来会后悔她勉强破例。我在这儿切开。你看见了吗?你看见裂口了吗?看着颜色流出来蔓延开。鲜红的色彩,画家的创作无与伦比。看着它一滴又一滴、迟缓地滴落、无声地滴落在无情无义的木头上。”
此刻,你看着;然后,你等待着。虽然我在轻声诉说,你不再俯身向前。我知道你永远也不会了。
这张画需要更浓重的色彩。用镜子里你的手,我在我洁白的前额上割出更多的血。我能感觉到线条的优雅。你是否喜欢它的完美?注意这种颜色对比,淋漓的猩红色晃动在雪白的额头。现在看那一圈血滴,在我的脸颊上。我的舌头有些轻微变色,当它急切地伸出来,要去吞咽,至少要去接受一部分终的祭酒,就像修女们的舌头贪婪地接受上帝慷慨分发的圣体和圣血。
“我为你选中一种颓废的猩红色。现在我要用这种红在胸口上画一个十字架。快快落笔。画家已经着魔,那位观众是否也已经着魔?你还是不说一句话?看我绕着我的腰画出一串红宝石般的小伤口,以此做一个之前没有的标记。重复有损画家的尊严,所以这条开口割得和以前不同,不是我给她割的那个样子。你还记得吗?你还记得那条切口吗?那条切口又长又深,深如洞穴。从那儿我把孩子拉了出来。
“谁有我这种勇气?至今谁有过我这种勇气?许多年以后,你还会记得我这些问题吗?如果你记得,许多年以后,你会不会回答?”
你会不会,我想知道,对我的作品表示赞许?你会不会赞许你自己的作品?我的利器上有你的手印。你更加苍白了。可是,请你等一下。我会变得比你更苍白。比苍白更苍白,比纯洁更纯洁。你不能动,或者你不愿意动。我并不惊奇。你为何非要抵抗你多年的梦中所想?我们该怎样感激我们的那些未受惩罚的梦。
我需要后的一份滋养。首先,我将吞下那些小碎片。然后,沿着细密针脚的项链一刀割开咽喉。
“你渴了吧?你要喝吗?赶快,赶快。雨水洗过的脸……雨水洗过的……还有银白色。”
我飘然离去,进入寂静,进入水中。当我随波而去,离你越来越远,我的那张画上所有的颜色,汇合成一股红色的水流,向你逆流过去。我变得越来越白,在冰冷的、泛着银色光泽的湖水中,或沉或浮,变得越来越白。
我曾是孩子们的老师,教过他们所有必不可少的陈腐假话。人生,我现在流逝着,离你而去。我终于被带走,离开人生。离开也许好在梦中度过的人生。
媒体评论
哈特是我们这个时代富想象力和电影感、有诗人气质的作家。她的小说极具戏剧性的张力,一旦女主角贝赛斯达开始描述那个与世隔绝的世俗小镇的生活,就具有了一种类似奥斯汀的精确性——《星期日邮报》
★这是一部惊人、别具吸引力、美得令人心痛的小说,刻画了一个女性形象,她尝试跨越生活与艺术为她早已设好的界限,《万籁俱寂的那一天》能一下子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富有激情的灵魂的心中。
★哈特成功地描绘了一幅心理学和情欲学的肖像,如此强有力,有那么一瞬间,仿佛吸走了空气中所有的氧气。对情欲的毫不留情的、令人寒彻心扉的刻画。——《洛杉矶时报》
★震撼而深刻的情与欲。—— 《滚石杂志》
前言
她的人生好是一场梦 乡村小学里有位美术老师。在她宁静、单调的生活中,她借以认清自我的,只是天天挽在颈后的那个一丝不苟的发髻。一天,在倾盆大雨之中,一个陌生男子出现在她眼前。突如其来的欲望即刻吞没她的灵魂。她禁不住要解开自己的发髻,为他抹去脸上的雨水……万籁俱寂的那一天,不可思议的那一天,为期已经不远了。
这部1998年初版的小说是爱尔兰出生的英国女作家约瑟芬·哈特(Josephine Hart,1942-2011)在中国出版的第二部作品。她一生发表过六部小说,部译成中文的是《情劫》(Damage,1991),2012年在中国大陆发行。《万籁俱寂的那一天》(The Stillest Day)是作者的第四部小说。和《情劫》一样,它也是一本打开就放不下的书。但与《情劫》也有不同,它不是一本一看就懂的书,而是一本需要读者仔细念、用心想的书,因为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故事穿插在离奇的画面之间。闪现在她眼前、心中、梦里的画面未必张张清晰,情节线索忽隐忽现,随着故事的发展似乎越来越难以捉摸。虔诚的自白向着镜子倾吐,瞬息间的暴虐鲜血淋漓,难言的欲望呼唤着朦胧的身影,梦呓痴言漂浮在白茫茫的水面上。作者自己说,这是“不能想象的想象”。也许难懂的正是这些难以想象的画面和情节。然而触动我们反思人性的不也正是这种“不能想象的想象”?你能想象欲望是什么颜色?绝望又是什么颜色?请你读一读美术教师贝塞斯达·巴奈特的故事,用心去读她一生的绘画,直至她后的杰作,尤其是她后的那幅杰作。
象征主义
说来奇怪,绘画并不是约瑟芬·哈特特别钟爱的艺术形式。她在《情劫》再版前言中说过,她是一个在语言中成长的爱尔兰孩子,文学是她的生命线,自小倾心于阅读小说、诗歌和戏剧。绘画和音乐似乎对她没什么影响。可是有心的读者将会注意到,哈特引用了法国象征主义绘画代表人物奥迪隆·雷东(Odilon Redon,1840-1916)的话来开始这部小说:“我把什么放进了画里……?我放入了一扇通往神秘之境的小门。”我们由此可以猜测哈特的灵感来自哪里,她的故事要为你打开一扇怎样的门,引你进入何等样的境界。哈特的作品往往强调比理智更原始、更奥秘、更执着、更有力的情欲。在《万籁俱寂的那一天》中,同样的主题以象征主义的美术理论为烘托。在她的六部小说中,只有这一部自始至终贯串着一套美术理论,那套理论充分体现在一系列富有象征主义特色的画面中。看来绘画对她的文学创作还是有一定影响的。读者不妨兼带着观画的眼光来读这本书。
十九世纪末在西欧出现的象征主义(Symbolism)不仅限于美术,它是一种与自然主义、现实主义冲突的美学潮流,在文学领域中接近唯美主义的颓废派,在绘画中推崇超理性的情感,尤其是由幻觉隐喻的情欲或预兆,着意在实像后的意向,视觉隐喻中的神秘感。应当说明,我们追溯哈特的构思,目的不是要把这本小说定性归类。但是,情感与理智的冲突,个性与礼仪的抗争,可以从主客观两重性的角度去理解。一个活生生的人归根结底是欲望的动物还是理性的动物?哪一种抉择是人生的悲剧?合上书,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?
“象征主义”不该是标签,不必从这一页贴到那一页。作为绘画的底色,它提供朦胧的精神氛围。爱看画的,不会无视那种氛围。也可以说象征主义是块有色镜片。透过它,小说中的画面可以显得更细致一点,难懂的地方也许就不那么难懂了。
哥特式小说
贝塞斯达·巴奈特的一生有两个主要环境,偏僻的乡村小学和孤岛上的修道院。学校里高耸的窗户和拱顶无时无刻不把师生的眼光和思绪引向上帝。修道院里的修女终日保持缄默,没有镜子引发任何俗念。学校和修道院都掌握在一位贵族领主的手中。从农夫到修道院的院长嬷嬷,几乎所有人的命运都由贵族大人主宰。这个故事是不是发生在中世纪?
不读到故事结尾,读者不会知道故事的年代。的线索是书中讨论的象征主义刊物和绘画,加上同时代的唯美主义颓废派文学作品。故事显然不是发生在中世纪。有意把近代、当代的情节放进近似中世纪的虚构场景,这是哥特式小说的一大特色。
作为通俗文学的一个流派,哥特式小说起始于十八世纪后期的英国,迅速流行到欧洲大陆,影响延续至今。《万籁俱寂的那一天》便是一个例子。哥特人是日耳曼民族的一个部落,因为攻打罗马帝国,自古以来被视为欧洲的野蛮民族。西欧中世纪的天主教堂和城堡后来被统称为哥特式建筑。那种建筑,包括幽暗的密室、阴森的地窖、高耸的钟楼和凄凉的坟场,往往坐落在荒原或孤岛上。那里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罪孽,酝酿着凶险的复仇,怪诞的角色在命运的诅咒下疯狂或死亡。特定的哥特式场景烘托出笼罩一切的恐怖和绝望。
除了特定的场景,哥特式小说情节中还有其他常见的成分,例如被囚禁的女主人公、势力强大的领主、隐蔽的家史、多年后的复仇、残酷暴力以至怪力乱神、幽灵鬼魂,等等。这些成分在这类小说中反复出现,难免流俗。
哈特沿用了哥特式小说的套路,但她主要着眼于女主人公的心理世界,不是阴森森的教堂和修道院。她的选景应该说是一种象征。常读恐怖小说的人读这本书,也许会出于习惯,到密室、地窟、钟楼和坟场去寻找刺激和惊险。《万籁俱寂的那一天》当然可以作为一部现代哥特式小说来读,但要提醒读者一句的是,哈特的场景是一种象征。她的主要用意不在于现场的恐怖。她要我们思索人性。
贝塞斯达·巴奈特没有罪。她只有一场不死的梦,从学校到修道院。故事迫使读者追问,“究竟是什么给她带来绝望,给读者带来恐怖?”解开发髻,抹去他脸上雨水的欲望难道便是她命中该受的诅咒?笼罩一切的是贝塞斯达·巴奈特的绝望和我们的恐惧。我们为她心中的绝望感到恐惧,因为遭受命运报复的是无辜的她。借景烘托不如直视人心。
上帝和圣母
可以说,上帝和圣母在爱尔兰文学中几乎无处不在。信仰解脱信徒的苦难,带来狂喜;信仰压抑信徒的人性,逼他们疯狂。狂喜的信仰和疯狂的叛逆是西方文学中常见的主题。在今天的文学作品中,这个主题不代表迷信和科学之间的争夺,而是演示寻求更高道义准则的内心挣扎。道德的权威终归于教规还是自我?这是现代人的信仰危机。
贝塞斯达·巴奈特见到那张淌着雨水的脸,她找到了她的上帝。当她的手按到他肩膀上时,她感到自己摸到的是十字架,因而得福。她要散开自己的头发,覆盖他的脚,像传说中的信女用头发为基督洗脚。信仰和欲望融合升华成诚挚的情感。何罪之有?
圣母领报,圣灵感孕。贝塞斯达·巴奈特在画她的绝命之作前问过,要是圣母不愿受报呢?她有否想过这个胎儿好送进另一个女人的身体?这是作者对天主教一条根本教理的质问。因为神的意旨漠然无视人世间珍贵的情感,所以上帝的影子掠过圣母,于是她便得子。圣母毫无选择,圣子同样毫无选择。何福之有?
权威存在,是因为我们容忍它。为什么不可以听从自己的心?哈特问世界上禁欲的修士修女们:珍贵的信仰来自教规还是来自自己坦诚的心灵?天堂不在心中,又在哪里?心中的天堂会不会是终身的炼狱?
文笔
哈特一生倾心于诗歌的魅力,称之为“声、意、情三位一体”,所以她在散文体中追求诗歌的音韵、意境和情感。这部小说能够扣人心弦,且不说情欲的主题,文字就能使你入神。哈特的英文原作,打开了就放不下,催你在一个晚上看完。译者希望中译本同样也是打开了就放不下,非一个晚上读完不可。然后你会思索一番,至少再读一遍,就像许多英语读者一样。
《万籁俱寂的那一天》是贝塞斯达·巴奈特的回望。她的回望对象首先是她自己,其次才是读者,与其说是回望还不如说是独白。独白的节律与陈述当然不一样。文笔无须按部就班、顺理成章,凭感觉就是,文字也就自由了。这样的自白,读者得追着听,总觉得自己错过了什么,一行又一行地追着她倾吐的思绪和感情。女主人公的自述划断成一个接一个省略句或短句,时断时续地闪过读者的意识,带着顿音的节奏感。断然休止以后,会跳出另一个省略句,延伸前一句中的涵义或图像,长短不一的短句使故事听起来像散文诗。遗憾的是,原文的节律很难在汉语中忠实传达。这里只能提一下,留给读者带着想象的耳朵去捕捉。不过,你要是觉得自己在追赶贝塞斯达·巴奈特的自述,生怕漏掉一个字,那种感觉就接近原著的节奏了。
哈特有种几乎不可思议的能力,她能写出箴言警句般的句子,让读者为之一震。短短一句话,往往构思奇特,在读者预料不到的地方忽然揭示发人深思的哲理。她的部小说,也是她的成名作《情劫》,在1991年发表以后,几乎所有pinglun家的文章中都马上注意她的这种遣词造句的特殊能力。诗的节奏加上格言一般的句式,现在已公认是哈特个人风格的两大特色。可是精雕细琢,过于用心难免会对读者的欣赏有所干扰。译者认为,在这部小说中哈特掌握的尺度不如《情劫》妥当,译文中因而相应会有一些生硬的地方。
了解一点主义、流派、教规和风格也许有助于理解。欣赏则是一个因人而异的过程。简单的理解,这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。每个读者在合上书以后不妨问问自己:是书中的恐惧、绝望还是执着的欲望在吸引着我?还是别的什么在吸引我?吸引你的大概不只是主义、流派、教规或风格。
贝塞斯达·巴奈特在故事开头劝告读者不要在她的故事中寻找你自己的现实,因为你不是贝塞斯达·巴奈特。她在故事的结尾说,她的人生好是一场梦。
张叔强、叶逢
2014年3月21日
书籍介绍
贝塞斯达·巴奈是位美术教师,她和残废的母亲一起住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宁静小镇上。有一天,镇上来了位男教师马修,他带着怀孕的妻子住在贝塞斯达家隔壁。马修给贝塞斯达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,令她无可救药地迷上了他。她偷偷在镜子上画马修各种角度的肖像,乐此不疲。接着,在某个如以往一样沉寂的日子里,贝塞斯达做出一个惊人的举动,彻底改变了周围人的生活。她由此也丧失了原先具有的娴雅气质,成了习俗与复仇这两座祭坛上的牺牲品。
网站评分
书籍多样性:7分
书籍信息完全性:8分
网站更新速度:7分
使用便利性:5分
书籍清晰度:6分
书籍格式兼容性:4分
是否包含广告:6分
加载速度:7分
安全性:4分
稳定性:4分
搜索功能:3分
下载便捷性:3分
下载点评
- 可以购买(474+)
- 中评多(562+)
- 微信读书(425+)
- 目录完整(265+)
- 经典(479+)
- 下载快(305+)
- 内涵好书(135+)
- 无水印(69+)
- 书籍完整(603+)
下载评价
- 网友 谭***然: ( 2025-01-19 11:29:46 )
如果不要钱就好了
- 网友 国***舒: ( 2025-01-09 19:55:01 )
中评,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,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
- 网友 饶***丽: ( 2025-01-06 16:14:35 )
下载方式特简单,一直点就好了。
- 网友 宫***玉: ( 2025-01-15 07:56:57 )
我说完了。
- 网友 堵***格: ( 2025-01-19 13:09:01 )
OK,还可以
- 网友 孙***夏: ( 2025-01-09 06:27:33 )
中评,比上不足比下有余
- 网友 康***溪: ( 2025-01-30 00:29:11 )
强烈推荐!!!
- 网友 孙***美: ( 2025-01-04 12:17:21 )
加油!支持一下!不错,好用。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
- 网友 隗***杉: ( 2025-01-11 05:10:46 )
挺好的,还好看!支持!快下载吧!
- 网友 汪***豪: ( 2025-02-01 19:43:08 )
太棒了,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!!!
喜欢"万籁俱寂的那一天"的人也看了
- 青纱帐 红小花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
- 我爱幼儿园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
- 人文初构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
- 商务谈判说英语范例大全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
- maya游戏设计—maya和mudbox建模与贴图技术-(maya游戏设计—maya和mudbox建模与贴图技术) 9787504654359 (美)英格拉夏著,朱方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
- 爱人的头颅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
- 舞蹈批评导论及精品赏析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
- 郑和航海图 南京出版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
- 中国绘画名品·赵令穰湖庄清夏图 江村秋晓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
- 我是雪豹 珍贵的中国动物系列绘本 6-12岁儿童睡前亲子共读动物故事书 精装硬壳彩图珍稀动物图鉴绘本 幼儿园启蒙科普图画故事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
书籍真实打分
故事情节:6分
人物塑造:6分
主题深度:3分
文字风格:9分
语言运用:9分
文笔流畅:5分
思想传递:4分
知识深度:3分
知识广度:5分
实用性:6分
章节划分:3分
结构布局:9分
新颖与独特:4分
情感共鸣:8分
引人入胜:3分
现实相关:8分
沉浸感:4分
事实准确性:3分
文化贡献:4分